随笔

积极自由vs消极自由(以赛亚柏林的哲学体系)

积极自由:我要有做什么事情的自由

消极自由:我有免于什么事情干扰的自由

积极自由更容易被滥用:你以为你想要成为的、你觉得必须要实现的东西是潜意识当中灌输给你和设定的(概念魔术,把强制变成了积极自由)很多时候你觉得我的人生一定要成为谁,是社会对你的期待和规训、别人对你的声音。在生活中很多宏大叙事都借以积极自由之名去对你实行了强制性的工作,还让你自以为这是你自己发出的对自己的期待和实现。

立论所展现的思维倾向隐喻和折射

回避心态

语境和框架上的限制:青年没有经验,有过高的期待,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去找到自己内心的喜爱

考研考公:找不到自己想做什么,但又不得不做什么,被那个想做什么的压力绑着,只能上岸

很多人把眼前的事情当做了我无法可逃的抓手的时候,这已经在反应我们找不到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和这个社会给我们的想象力是如此的有限。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谁和自己能够成为谁的时候,社会给到你们的压力让你们不得不这么做

问题的核心:人为什么要选对那个决定

松弛感:想做什么有很多偶然和随机的成分

利好:当你年轻的时候一直找不到自己想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那些社会告诉你一定要做的事,你没有做也没关系,因为你一样可以活的很好。当你中年的时候,你不会再局限于那个,我一定非要找到那个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期待,因为幸福的维度不是只能靠使命感建构起来的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了你的上限,“我不想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了你的底线。一个人可以达不到上限,但不可以没了底线。更重要的是,“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可能做不到,“我不想成为怎样的人”真的能做到。

但是对于现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而言,有很多人是没有选的机会的,他没有能力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所以第一个问题对余普通人来说是很奢侈的,如果让他们选,他们只能克制自己,努力的让自己不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西华大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目标规划与落实情况的调查中显示:72.83%的大学生在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情况下仍对未来目标不清晰,90%的人表示确立目标后并未落实。(青年具有迷茫的特性,自我认知不够清晰)

我想做的未必是适合我的,正因为我很难知道什么是适合我的,知道什么不适合我才那么重要

确立目标与探索目标分割,探索归于我方(强调有一个目标很重要,但现实是我根本没有办法那么明确清晰就定下来我的目标)

调整发生难度,放弃成本比较

一旦确立目标 必然要为之奋斗 ,在此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是可以估量的 ,但有时候我们经过了解之后可能才会发现所确立的目标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这就会导致前期投入成本的浪费

沉没成本效应显示人普遍都会有顾及已投入成本的价值而做出继续投资的非理性行为,动物科学与脑科学研究也表明回避损失是一种基本的生物机制,在对方的价值倡导下调整或放弃就成了心理压力,甚至有一种挫败感,而在我方看来,却是及时止损明晰边界。

试错的必要性——提供多元选择

基于前方所述时代和大学生的现状,我方认为以清晰的边界和底线划定一块供以自由试错的区域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缩小范围(错误选择是不可计的,但是正确选择也不是唯一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可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方向) 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个时代,看当代青年。在这个一切都快速更新的时代,他们内心迷茫又锐意进取,他们有很多选择又渴望清晰的方向,无数人告诉他们,你要有一个目标才会成功,你要坚持不懈,所以他们急于宣告:我不是那种看不清自己找不准方向的人,我不是不成功的人。可现实中,青年人更应谨慎一些,在不断的试错中慢慢剔除错误选项,慢慢找到最终的答案。

对于“目标可以变换,但有目标很重要”的质询:请问变换目标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找到了边界,发现自己并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对方是否认为没有目标是值得谴责的是不好的事情?哪怕是错的吗?有多少人能在年轻时就确立一生要为之奋斗的目标,难道划进一个区域不是更为有效的办法吗?对方把青少年这个主体理想化,他们能很清晰有自己的规划并为之不断努力排除万难,所以我们再次强调现实意义